到底什么是好的企业文化?
日期:2025-07-07
企业文化一般没有固定的监督体系■★,是靠教育和表率的方式来鼓励大家遵守;做违反企业文化的事情可能会引发同事、上级的不满,但一般不会立即带来公开◆★、直接的惩罚。
没有企业在显性文化中说自己是非正义的■◆◆◆■◆,但其实际文化却可能常常做不到公平正义★★■◆。
由于企业文化没有固定的监督,没有具体细节,属于隐性规则,因此对它的执行大都靠自觉自愿■■。
规章制度是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所以会附带一套监督体系;违反规章制度会受到明文规定的惩戒。
在垄断的环境中,由于客户、员工、股东没有其他选择,往往不得不忍受非正义文化带来的伤害■★。
一种常见的原因是领导者把企业文化当成了宣传工具,显性文化是给外人看的,为了对外合作、做营销,而对内的要求是实际文化;
辞海中的解释是要对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判断,是要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是要维护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与领导者文化有冲突的个人会离开,剩下的员工要么本身就具有和领导者相匹配的文化,要么就会在企业工作的过程中学习采纳企业的实际文化。
长江商学院刘劲教授在最新发表的文章中探讨了这一话题,以及决定企业文化的根本因素★★■,一起来看看。
对员工指鹿为马★★◆★■、独断专行必然会迫使有能力有自尊的员工离开,剩下能力低下但知道溜须拍马的替代者;
实际文化是企业在工作和运营中真正执行的文化★◆★。实际文化大都由企业的领导者决定◆◆:领导者有怎样的文化,企业就有怎样的实际文化■◆。
那么■★,文化是否正义对企业有哪些影响?中国古代的圣人把正义看得很重,说不能发■★“不义之财◆■■■★”,要“舍生取义”。
所以,对客户偷梁换柱、短斤缺两就不是正义,做到童叟无欺、诚信第一才是正义★◆;
通过享受各种行政权力带来的福利,以及关联交易带来的隐性收入可以看成是对激励机制的补充。
看到这一点,由于领导者本人是制度的设立者◆■■,有时他会宣布规章制度只对自己以下的员工适用★◆,而自己在制度的管理范围之外。这种管理制度仍然具备行政上的有效性,但失去了道德说服力,因此管理效率会受到很大损伤★■。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里◆◆■★,由于正义文化效率更高★■◆,更有竞争力,长期下来可以淘汰大多数非正义文化。
两者都是行为规则★★◆★◆■,重要的、确定的东西写在规章制度里,细小的◆★■★◆■、不确定的东西一般都放到企业文化里。
同样,黄金法则盛行的地方会滋生和谐社会,丛林法则盛行的地方会制造斗争的战场■◆。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侧面有高度的一致性,如果企业一个侧面保持了正义,在其它方面也大概率会保持正义;同样,如果企业在一个侧面显示了非正义的特点,在其它侧面也往往会有类似的表现。
按黄金法则做事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景下都会用同样的法则;不按黄金法则做事的人,也会在很多时候、很多场景下违反黄金法则◆◆★◆■。
和规章制度不同,企业文化一般不具体★★,往往只是方向性的的建议:比如◆■★■■◆,“客户至上”,■★★■■“质量第一★■◆★”■◆★★■■,“诚信、道德”等等。
对员工指鹿为马、唯我独尊可以让领导者的权威得以巩固,有时可以促进政策的执行力度;
由此可以看出,正义文化之所以是好的文化,是因为长期下来◆■◆,正义文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协作■★◆★◆★,可以提高效率,更有持续性。
人们只有在和谐社会里才会遵守黄金法则,在战场上遵守的是★◆■■★◆“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
所以说◆★◆,公平正义是企业文化的根本,有了正义,文化就差不到哪里去■■★■;没有正义,文化就是不诚实的、腐败的、尔虞我诈的、充满了陷阱机关的。这样的企业就一定走不远★■。
企业的领导者对企业规则的执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领导者本人没有自制力,带头不执行规章制度★★,其下属往往会效仿,于是企业就会大乱。
黄金法则之所以好,是因为它支持的是一种平等、对等的关系,因此可以支持协作★◆,而远离斗争◆★★◆。黄金法则如果被违背◆★■,人和人的关系就是不平等、不对等的◆■■◆■■,因此也是会引发敌意和斗争。
违反诚信侵占股东利益的人◆■,会失去股东的信任★■■★★,毁掉自己的声誉◆★,因而挡住了将来融资的渠道◆◆。
对股东瞒天过海,通过隐性的行政收入或者关联交易对股东进行掏空■◆★,都不是正义,严格遵守契约精神才算正义◆★★。
由于企业的实际文化由领导者决定,人有多少种◆◆■,就有多少种企业文化■■◆◆。有的企业强调客户价值■★◆■◆,有的企业强调执行力度■■◆◆◆,有的企业重视产品质量……
另一种常见的原因是领导者把企业文化当成理想★■■■■、奋斗目标,而把自己的实际文化当成现实,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巨大距离。
显性文化是企业管理层通过商讨制定出来的一套话术,会写在公司的介绍材料上,甚至以标语的形式贴在企业各种显眼的地方。
当我们把非正义的事情都列出来,很快会发现很多企业的实际文化远远做不到正义。因此,企业文化就有正义文化和非正义文化之分。
如前面所述■◆■,文化上的正义有多个侧面,可以是对待客户的正义◆★◆,可以是对待员工的正义,也可以是对待股东的正义。
企业文化可以是绚丽多彩、五花八门,各有各的特点。但一个决定性的区别因素是看它是否符合“正义”★★■◆。
无论是哪种情况,如果领导者文化和企业的显性文化有了区别,企业员工最终的选择一定不是嘴上说的文化,而是真正执行的文化,即领导者的文化。
在企业的各个组成要素中■★◆★◆,企业文化会更加隐性,其影响也更为长远。一个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基业长青◆■■◆,就一定需要自己的文化。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让企业少犯原则性错误◆■◆★■,从而可以走得更远。
对客户偷梁换柱、短斤缺两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如果客户发现不了还有可能变成长期的盈利模式;
儒家思想里的◆■■“仁义礼智信”也都是文化上的表述,是孔◆★★■◆、孟对所有人,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在文化上的要求◆■★■★。
原因在于公平正义的各个侧面由同样一个底层逻辑驱动,即所谓的“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虽然企业领导者有同时影响显性文化和实际文化的能力,但在很多情况下两种文化会有很大的区别,甚至可能是南辕北辙◆◆◆★■。
缺斤少两的企业◆★◆◆,一旦被发现,会失去客户的信任,结果就是要么会失去客户,要么被客户在将来的交易中加上各种苛刻的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