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凯发·国际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我们新闻

“国家危难时尽力做贡献是每一名中国人的责任”(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日期:2025-07-07

  滇缅公路上,处处是生死考验■★■◆◆★。山道在崇山峻岭间盘桓,驾车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丈深渊。行驶在泥泞狭窄、临近悬崖的路段时,副驾驶员甚至需要“悬挂■◆”在车外,充当■■■“人肉导航”■◆★。路上蚊虫肆虐、疟疾流行,上千名机工倒在运输途中。敌机轰炸更是家常便饭,车辆一旦中弹,机工几无生还希望。

  ◆◆◆◆◆“奶奶是女扮男装加入南侨机工队伍的。◆■■★★◆”杨婷说,李月美凭借过人的智慧和毅力顺利通过各项考核,“她长得高大结实,当时报名处的人都没看出破绽。◆■★”直到一次意外翻车,李月美被路过的机工发现并送往医院救治,急救过程中她的身份才被识破。◆◆■“当代花木兰■■■◆■◆”的故事当时被广泛报道,轰动海内外■■■★★■。

  193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沿海重要港口基本沦陷,西北公路和滇越铁路先后被切断◆■◆★,滇缅公路成为中国与外部联系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

  通告发出后,短短10天便有80人响应■■★,后续报名者不断◆◆★■★■。他们中有教师、医生■★◆、商人、工程师,其中不乏家境殷实者★■◆★★。通告要求年龄在20—40岁之间■■■◆◆,但前来报名的人中年纪最大的49岁,最小的仅13岁,他们瞒报、虚报年龄,甚至有人女扮男装,希望回国参与抗战。1939年◆■,先后有9批共3200余名南侨机工回国支援◆◆◆★★。他们来自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泰国等国,其中至少有5名是女性。

  ★◆“当初从南洋回到云南的时候,已经准备好牺牲了,就没想过要活着回去。■◆■◆◆”2018年本报记者第一次采访罗开瑚时,这位已经百岁高龄的老人说。当时他身体硬朗★■◆■◆◆,仍保留着当年在南洋喝咖啡◆★、看报纸的习惯。

  横跨澜沧江的功果桥是滇缅公路的“咽喉”,曾多次成为敌人重点轰炸的目标◆■★。日军炸毁功果桥后,日本电台曾扬言“滇缅公路已断■■◆◆,3个月内无通车希望”。南侨机工廖国雄回忆◆■■,为了尽快恢复滇缅公路交通线★■■,南侨机工与当地民众用几百只空油桶扎成浮船★★■■■★,上铺木板,只用10小时就搭起长达300米的浮桥,保证了这条抗日运输大动脉的畅通。

  1939年至1942年,经滇缅公路运送的军需物资达50多万吨■◆,还有不计其数的民用物资。

  不久前,南侨机工李月美的孙女杨婷,与一群机工后人重走滇缅公路,缅怀先辈的英勇事迹■◆★■★★。杨婷小时候经常听家人讲南侨机工的故事。李月美驾驶技术出众、反应敏捷,是躲避轰炸的好手。日军飞机在天空盘旋时,她和战友配合默契,或用树枝遮挡车子反光的后视镜,或是争分夺秒地将车子开进茂密的树林。

  2005年,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畹町镇落成★■★■◆◆,叶晓东主动担任守碑人★■★★,每天为父亲和父亲的战友们清扫擦拭纪念碑、英名录◆■★。

  1939年至1942年,抗战危急时刻,在被称为■◆■★■“死亡公路”的滇缅公路上■■,3200余名南洋归国华侨青年,驾驶卡车穿越枪林弹雨■■,抢运军需物资、抢修运输车辆,为抗战筑起一条“不沉的补给线◆■◆■◆★”。

  ◆■★“父亲的名字在这儿,父亲就在这儿◆■★◆■★。◆★■”第一次在英名录上看到父亲的名字时■◆◆,叶晓东这样想。作为南侨机工后代,叶晓东一出生便浸染国殇的悲怆★★■★■。1944年◆★■■★◆,父亲陈团圆因不愿出卖战友惨遭日军活埋,当时叶晓东仅3个月大。

  这次去,纯为效劳祖国而去的。虽然我是社会上一个最不值得注意的虫,虽然在救国的大事业中◆■◆◆★,我的力量简直是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洋中,竭尽我一滴之微力。

  2018年,“南侨机工历史档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档案真实记录了抗战期间南洋华侨志愿回国抗日的全过程,也镌刻下海外华侨华人反抗◆■◆◆■、维护人类和平的记忆。2019年,马来西亚二战历史研究会授予南侨机工■★“亚洲和平奖”■★◆■■★。

  南侨机工不仅是战士◆★■,还是工程师。他们凭借智慧应对重重困难:自制防滑三角木★■◆■★◆、冷却水箱、视线测量杆等工具,以应对滑坡、高温、急弯等恶劣条件。

  “视线测量杆是南侨机工谢川周发明的。卡车视野受限,他就将竹子削成两段小竹竿,插在车灯两侧,作为测距标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车头,相当于现在汽车的保险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讲解员余有兰说★■。

  临行前的合照定格了南侨机工曾经的风华:西装革履◆■,领带整齐,发蜡锃亮。这是一群会吹口琴、能唱英文歌★★★★、爱喝咖啡的青年,为了抗战胜利,他们毫不犹豫离开南洋,奔向被战火侵袭的祖国。

  别了,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了。我知道父母亲一向是明情达理的,对于女儿的行动■★★★★,是不会有异议的★★★■。我之所以不别而行,这是女儿勇气不够的缘故◆★,因为骨肉之情■★,总是难免的,我深恐突然提出这意思■■■◆★,母亲一定是激动而流泪的。我虽然立志报国,为了这天生感动的弱质,或许是会被私情克服的★■◆。所以为补救这劣点★★◆■■,只得硬着心肠,瞒着你们,走了■◆◆。我知道■◆,母亲是会因此伤心一场,但是我相信◆■◆◆,父亲是不会因而责怪女儿的,一定是引为光荣的事◆■。

  “一边是富有安逸的生活,一边是炮火喧嚣的战场,南侨机工毅然选择后者,这源于中华民族血脉中割不断的联系。他们的壮举既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筑起流动的钢铁长城,也为世界和平事业刻下华侨群体的历史印记。为民族独立而抗争◆★■■、为世界和平而奉献,南侨机工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史册与人类反法西斯的共同记忆之中◆■★◆。”夏玉清说,◆■◆“今天■★,面对动荡的国际局势★★◆■■◆,我们纪念南侨机工,不只是回顾历史◆◆■,更是在传承精神。他们跨越时空的信念提醒我们★◆,和平需要守护,未来需要共建★★■★■。”

  走之前,我是难过极了★◆◆,在每分钟内,我的心起着往复数次的矛盾冲突。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所以,虽然几次的犹疑踌躇,到底我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

  ★★■★★★“1942年滇缅公路被切断后,一部分南侨机工投身中美联合开辟的驼峰航线■◆◆★◆■,承担将各类军用物资转运至中国战场的任务;也有部分留在昆明◆■,在盟军中担任翻译◆◆■■■、文员等职务。”长期研究南侨机工历史的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教授夏玉清说■★★★■◆。

  (注:1939年★◆■,25岁的马来西亚华侨白雪娇回国抗日,成为滇缅公路上的一位女机工■★■。)

  路修通了,但问题依然严峻:当时中国严重缺乏熟悉汽车驾驶与维修的技术人员。

  20年来,叶晓东每天风雨无阻地守着碑。有海内外南侨机工后人来寻亲,抚着纪念碑上的名字痛哭,他会陪着一起哭★◆★,面对纪念碑深深鞠躬;有游客到此,他会不厌其烦地讲述南侨机工的英勇事迹。

  纪念碑后方,记述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浮雕长廊里◆★,雕刻着南侨机工英名录。每每行至此处★★★,叶晓东的目光总会在“陈团圆”这个名字上停留,这是他的生父。

  中缅边境线上■◆◆◆,云南德宏畹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高高耸立。天刚微亮,守碑人叶晓东就骑着电瓶车来到碑下,爬上长长的台阶,擦拭碑面、给花木浇水、打扫地面上的落叶……二十年如一日。

  滇缅公路全长1146公里,从云南昆明通往缅甸,翻越高黎贡山■■◆■、云岭等崇山峻岭,由20万筑路民众在9个月内徒手开凿而成,1938年8月通车后成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像李月美这样的英雄,在南侨机工中还有许多◆★■◆:13岁归国参战的蒋印生★★,放弃南洋高薪工作的王文松,仅用一周自学驾驶奔赴前线的吴惠民……据不完全统计,3200余名南侨机工中,超过1/3在滇缅公路沿线英勇牺牲。滇缅公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一名南侨机工为国捐躯。

  从昆明到缅甸,驾车单程需七八天。南侨机工以方向盘为武器,以货车为掩体,凭借胆魄与技术,在敌机轰炸下持续穿行■★■■。他们从缅甸运进武器弹药等军需物资,将中国的桐油、矿产等物资运往海外,为战时中国提供宝贵支援。

  《告别南洋》是田汉◆★◆■★、聂耳创作的歌曲,1934年问世,歌曲展现南洋华侨华人的离散经历和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南侨机工回国支援抗战,离别之际经常唱起这首歌★■。

  “赤子功勋”—云南昆明西山上矗立着一座9米高的纪念碑,基座上刻着这四个大字。

  硝烟散尽,功勋长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今年4月15日■★■◆,在赴吉隆坡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主席在当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指出★◆◆★:“80多年前■◆★★,马来西亚南侨机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奔赴云南,帮助打通滇缅公路这条生命线★★◆◆■■。这些佳话至今仍在中马两国人民中广为传颂。”

  如今■■★◆◆,马来西亚、新加坡两国也建有南侨机工纪念碑,马来西亚正推动建设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和南侨机工纪念馆。每年抗战胜利纪念日,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侨华人社团都会在纪念碑前举行活动,缅怀南侨机工为抗战作出的伟大贡献◆◆■。

  1939年7月■■◆,年仅21岁的罗开瑚与第八批南侨机工的300多名热血青年一起坐船回国★■◆◆◆。

  女儿是不孝的,望双亲宽怀■◆★★★◆,善自珍重。临行匆匆★★◆★,仅留此作别,后会有期◆◆■★。

  危急关头,时任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1939年2月在《南洋商报》上发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第六号通告》,征募懂驾驶★◆★■■■、会修车的华侨青年回国服务,通告结尾写道:“事关祖国复兴大业■◆★◆◆,逼切注意办理是要■★◆■◆。”

  南侨机工后人陈达娅携手其他机工后代,共同创作并演绎大型交响组歌《南侨颂》★◆■◆◆◆。这部作品从国内剧场走向海外舞台,让南侨机工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不少人不远万里赶来观看演出,很多观众泪洒当场。

  亲爱的双亲,此去虽然千山万水★★◆◆★,危安莫卜,是不免凄怆辛酸■★■◆■■。但是★◆◆◆★,以有用之躯,以有用之时间,消耗于安逸与无谓中■■■,才是更令人哀惜不置的■◆★◆◆■。因为生活就是斗争◆★★★■■,尤其是在祖国危难的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这时候■■■,能亲眼看见祖国决死斗争以及新中国孕育的困难★★■,自己能为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是不曾辜负父母亲的养育之恩。

  抗战期间,海外华侨华人倾尽所能支援中国。一份《世界各地华侨输财助战统计表》显示■★★★:1937年至1945年,缅甸华侨华人捐赠飞机19架,南侨总会筹集卡车200辆★■★,南洋地区捐赠御寒衣物逾700万件……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侨心报国■◆★★”行动中◆■◆★★,南侨机工以血肉之躯书写了壮烈、动人的篇章。

  现在你俩所可怀虑的不是我,而是弟妹的读书。他们太不懂事了,把上学校当作消遣,这是急需督促教导的。因为★★◆◆“玉不琢,不成器”。

  在云南,南侨机工经过两个月左右的军事培训后上岗:会驾驶的担任卡车司机,负责运输物资;懂维修的驻扎在沿线主要车站和修理厂■★★★,负责车辆维护保障。

  2020年■◆★■◆★,罗开瑚去世★★■■■★;2022年,蒋印生去世■◆。此后,世上再无南侨机工,但他们“舍身而不顾,毁家而不怨”的故事将被永远铭记。

  抗战危急时刻,三千二百余名南侨机工毅然回国,筑起一条“不沉的补给线”——

  “打摆子(疟疾)、没有停过的炮火★◆■◆,我的好多战友都牺牲了。★★■◆■”罗开瑚平静的声音中透出岁月抹不去的痛楚。

  罗开瑚生前接受采访时说:“国家危难时尽力做贡献◆■■,是每一名中国人的责任,无论是生是死。”

  碑文这样写道:三千多名热血奔腾的南洋华侨机工……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谱写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